隨著深港兩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交流,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讓孩子到香港接受教育,這種現像已成為一種大勢所趨。 除了教育資源的優勢,香港的多元文化和國際化環境也是吸引深港學童的原因之一。 他們在香港的學習經歷,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國際社會,並增強自己的國際視野和競爭力。 因此,深港跨境學童的求学路漫漫,移民香港也是大勢所趨。一道關卡切割成兩個世界,關卡的一邊要說粵語寫繁體;過了這道關,粵語被迅速切換成普通話。 朝六晚六,從一個口岸到另一個口岸,這是電影《過春天》裡的畫面,也是成千上萬「跨境學童」的日常。
1、跨境上學路:漫長又艱
出生在香港,拿著香港身份,卻在深圳居住。 因為身份的特殊性,這群由龐大數據構成的“跨境學童”,在每天清晨,如潮水般湧向深圳各個口岸,跨過深圳河,出關到香港上學,晚上再返回深圳家中。 許多孩子早上不到六點就要起床,七點左右抵達福田口岸等待通關,到了香港之後,還需要搭乘校車去學校,通勤時間接近兩小時。根據香港青年協會的調查,約25%的跨境學童每天花費3到5小時往返家和學校;超過40%的孩子為了趕上過境回家,沒有參與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。 因此,對跨境學童來說,香港並不是一座城市,而是從家到學校的一條上學路。 至於香港的其他地方是什麼樣子,跨境學童則很少有機會能夠切身感受。
2、跨境教育也不易
跨境學童需要重新適應的不僅是高強度的日常通勤,還有語言環境的變化。 語言弱勢增加了跨境學童的學習壓力。 語言障礙是許多跨境學童面臨的主要困擾,孩子因為缺乏英文、繁體字的使用和學習環境,普遍感到英語學習的壓力較大,繁體字也總是寫不好。 家長想為孩子輔導功課,卻總會因為繁體字和英文看不懂而束手無策。根據香港回歸前遺留下來的傳統,學校在招收學生時,面試是最重要的環節。 面試不只是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,同時也要看家長的學識和家庭狀況,這對跨境學童的家長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。
3、跨境學童背後矛盾重重
在最開始的幾年,跨境學童被稱為“入侵者”,有些香港本地人甚至抗議,抱怨跨境生佔用名額。 抗議的結果是部分學校一度縮減跨境生名額。 而在內地,這些孩子及背後家庭的形像也一度被刻板化、標籤化、甚至妖魔化。4、移民香港才是大勢所趨
返深還是留港? 這個問題是跨境學童家長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。 他們為了子女的教育付出大量的財力和精力;孩子也在雙城奔波中承受艱辛和壓力,總而言之,我們並不建議家長們採用這種「跨境學童」的方法,在粵港澳大灣區聯繫 愈發緊密的今天,「跨境學童」逐漸成為歷史了。現如今,移民香港才是為孩子爭取香港教育的最優解。考慮到香港學校入學手續較為複雜,還是建議家長儘早帶孩子移民香港。 一來可以為孩子預留更多的時間去適應香港這邊的生活環境,二來就是有充足的時間為入學做準備。
總之,深港跨境學童的求學路雖然充滿挑戰,但移民香港接受教育已成為一種趨勢。 這種現像不僅反映了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,也反映了香港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。 想進一步了解香港移居的朋友們,聯絡寶島移民顧問,我們將一一解答您的疑問。